如今,各行业的市场竞争,都离不开科技创新领域的角逐。以美发产品领域为例,前有“极客”玩家戴森,为吹风机、卷发棒注入力学黑科技,圈粉无数。
后有首个主攻受损发质修复的Olaplex,更是受到从欧美女星到国内“小红薯”们的普遍青睐。就连国际巨头欧莱雅,都险些因为“觊觎”其黑科技,而付出上亿美元的代价。
就是它想“吸干”女孩们和欧莱雅的钱包?
欧莱雅窃密初创公司?或被判赔上亿美元!
近日,美国特拉华州联邦法院陪审团认为,欧莱雅集团对Olaplex公司构成四项侵权,其中包括两项专利侵权、盗取商业机密以及违反保密条款。“四罪并罚”致欧莱雅集团被判赔913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44亿元)。
Olaplex方律师表示将进一步提出上诉要求增加赔偿金额。据外媒报道,如果上诉成功,欧莱雅集团最高或将赔偿1.12亿美元。欧莱雅集团回应称将继续上诉,并表示已向美国专利商标局和法院申请涉案专利无效。
若侵权属实,欧莱雅很可能要“出血”了!
诉讼文件显示,Olaplex研发的涉案产品Bond Multiplier系列曾在美国最大的沙龙和美容用品分销商SalonCentric上架,而SalonCentric正是由欧莱雅集团所有。欧莱雅集团“挖走”了其研发团队两位核心成员,而且计划收购该公司。
但收购计划最终未能实现,欧莱雅集团却推出一款与Bond Multiplier十分类似的产品——Smartbond。因此,Olaplex主张欧莱雅集团在收购谈判过程中窃取了相关非公开技术机密信息及其产品的专利配方。
欧莱雅推出此产品,是这场纠纷的“导火索”
作为具有110年历史的行业巨头,欧莱雅集团本次的对手,其实是一家2014年才走出创始人车库的初创企业。
这场以小博大的“正面硬刚”,引发业内外广泛关注。Olaplex背后的技术研发实力、知产保护布局,也成为各大媒体分析和讨论的焦点。
什么黑科技,值得欧莱雅收购变“抄袭”?
Olaplex2014年推出漂染发修复产品No. 1 Bond Multiplier,问世第一年便创下1亿美元销售额。该行业分析师将其评为所有护发产品中“增长速度第三快的品牌”。
这一系列产品宣称通过一种不含硅酮及油脂的单一成分的化学物,可在化学漂染烫头发之前、期间和之后保护修复头发中双硫键,被认为是首次在分子层面与链键技术层面上修复头发的“革命性”创新。
使用前后对比确实惊人,难怪被巨头“盯上”
有业内分析认为,欧莱雅集团看中该产品定位以及创新技术,因此推出与之类似的竞品。而欧莱雅旗下的Smartbond产品推出,就引发了Olaplex的不满。
早在2016年,欧莱雅集团就在英国遭该公司起诉,被指侵犯其名为Keratin treatment formulations and methods(下称“角蛋白护理配方及方法”)的专利,及涉嫌虚假宣传等。
2018年,英国法院判决驳回了原告共11项诉讼请求中的10项,但支持了有关欧莱雅集团专利侵权的诉讼请求。欧莱雅集团发表声明回应该判决仅适用于英国,并表示将申请上诉。
这场历经数年的“拉锯式”专利战中,欧莱雅集团一直坚称未侵权,且公开表示将采取“申请无效涉案专利”的应诉手段。因此,原告的举证以及涉案专利的价值或将成为影响胜负的关键。
对商业价值高的创新成果,更应加强专利保护!
检索显示,仅角蛋白护理配方及方法这一项技术,就在全球拥有41件同族专利。尽管Olaplex的产品至今仍未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但其早在2017年就通过PCT途径在中国为该技术申请了专利权。
不过,欧莱雅集团表示从未对Olaplex进行尽职调查。收购谈判过程中,也未获得任何公共领域以外的技术信息。作为拥有强大研发实力的行业巨头,欧莱雅集团很可能经过对相关专利文献及技术手段的分析,在产品研发和生产中对原告的相关专利进行了规避。
Olaplex的知产保护意识还是很强的
本案究竟是Olaplex维权“反应过度”,还是欧莱雅集团“以大欺小”,还需等待最终的判决结果。
但能确定的是,精准的产品定位和首创性的研发成果,是原告Olaplex快速崛起的两大核心优势。且该公司尽管是初创企业,但在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等方面的表现并不逊于知名企业。或许这也是它能够取得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本案的另一主角欧莱雅集团,可就没这么幸运了。不仅在欧美,受这一系列纠纷影响,品牌形象下降,在国内更因身陷“抄袭门”而导致声誉受损严重 。
欧莱雅“风评被害”,对他人知产不能“乱来”!
今年七夕,欧莱雅在天猫举办的促销活动中,有一款促销奖品“手枪包”,被指抄袭中国本土原创皮具品牌GOFEFE的产品。
奖品包上还有欧莱雅的logo
据悉,该产品已经申请专利,并于今年5月获得专利权。且有报道称,该品牌主理人郭飞为维权取证,购买了欧莱雅活动页面指定产品并收到了奖品“定制手枪包”作为证据。
专利权和侵权证据在手,就能维权成功了吗?事情没这么简单!由于微博声讨的“打草惊蛇”,欧莱雅撤下了活动页面,仅凭网页截图,不足以证明其曾做过这次营销。其次,收到的物证需视频记录开箱过程,才能证明该物证确实来自欧莱雅。看来,维权需要提前做好准备,最好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尽管对很多缺乏相关法律经验的企业和个人来说,知产维权的难度普遍较高。更别说是面对欧莱雅这样的巨头了,然而Olaplex和GOFEFE都十分坚持,这才是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正确态度。
相比之下,欧莱雅集团作为国际知名品牌,身陷多重侵权纠纷。一旦败诉,造成的经济损失事小,对品牌的长期影响才更加难以弥补。相关经历应为广大企业敲响警钟!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虽然可能短时间内快速获利,但却是以透支品牌价值为前提的。
无论企业多大,名声多响,都必须尊重原创,尊重知识产权。因为这是国际通行的规则,只有积极创新,强化自身知识产权布局,才能获得真正的竞争优势,给品牌和企业带来光明的未来。
本文由知呱呱研究院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